1957年10月,毛泽东主席对厉家寨整山治水、科学种田的成功探索做出亲笔批示:“愚公移山,改造中国,厉家寨是一个好例。”。从此,厉家寨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高高飘扬,“听党指挥、不怕困难、科学创造、敢为人先”的厉家寨精神,教育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,为改造农业、改变农村、建设新中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厉家寨人在战天斗地、整山治水的光辉历程中,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带头人,他就是厉月坤。从解放后开始,他先后任青救会会长、党支部书记、乡党总支书记,在厉家寨这片土地上工作了整整30年。他的汗水洒满了厉家寨的三山五岭,他的足迹遍布厉家寨的每一寸土地,他把毕生心血全部献给了家乡的建设事业和人民群众,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。在这一历程中,厉家“一心向党、迎难而上、淡泊名利、服务百姓”的家风也逐步形成、完善。
一、敢打硬仗
1955年冬,厉家寨乡五个自然村13处初级社合并为“大山高级农业社”,厉月坤任社党总支书记。高级社成立后,以厉月坤为首的社领导班子,率领全体社员集思广益、凝聚合力,向穷山恶水发起了总攻。当时,作为带头人的厉月坤身先士卒、奋战一线,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,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开展劳动竞赛,制作流动红旗,使全体社员从党内到党外,从干部到群众,形成了“人人争先进,个个怕落后”的良好氛围。这次大会战,全社广大干部群众群策群力、排除万难,先后凿通了厉家寨东岭、小岭、魏家岭3座山岭,修筑了4座塘坝,打通了1000多米排水沟,使千亩贫瘠旱地变成丰产良田。
二、严以律己
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,搞宴请的事并不多见,尤其在基层镇村,当时各级领导经常来厉家寨检查指导工作,全国各地慕名来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。因为工作需要,厉家寨建了一所小型招待所,招待所一直办得很不错,但厉月坤却很少光顾。他常说:“市委书记都在食堂里自己买饭吃,咱是个泥腿子,有家有落的,还是回自己家吃着舒坦。”他就这样,除了上级安排的特殊接待,都是一日三餐在家,粗食淡饭果腹。有时,趁着干农活的间隙,和村民们打只野兔、捞条库鱼合伙吃一顿,就算是打牙祭了。厉月坤生活俭朴,滴酒不沾,旱烟袋搭在肩上已成了习惯,穿着更不讲究,衣服上常常挂着汗渍、泥浆和草屑,看上去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。
三、鞠躬尽瘁
1975年,厉月坤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癌症。当得知这个消息后,市、县领导非常重视,迅速安排他住院治疗,他却一直因为工作拖着不肯去。最后市委书记朱启民亲自找他谈话,推心置腹的让他把工作先放一放,先去住院治疗,争取早一点治愈,再回去工作。组织上派县里的同志去济南陪同做手术。手术期间,市、县主要领导同志亲自去看望他,并一再嘱咐他一定要安心养病。可手术后不到一周,他就一遍遍要求和医院谈谈,争取早日出院。他说:“农业是老百姓的命根子,冬季生产是关键,得早计划早安排,安排不好直接会影响明年的收成。”一位朋友劝导他:“你现在是住院,身体是最重要的,治好病才能干好工作,咱一切听医生的吧。”听着朋友的话,他眉头紧蹙,思忖良久。最后大家还是没有拗过他,提前办理了出院手续。他一出院就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工作中,组织村民们备耕备播,和厉家寨的父老乡亲并肩奋战在农业生产第一线,直到1976年3月病逝。
家风是嘉言懿行的代际沉淀,是延续千年的文化精髓。正是神州大地千千万万个优良家族家风薪火相传,我们的伟大民族才能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,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。厉月坤那一心向党、坚持原则的坚定立场,百折不挠、迎难而上的坚强毅力,说干就干、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,艰苦朴素、全心全意服务百姓的精神状态,乐于奉献、淡泊名利的优良品质以及善于总结推广典型经验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,都被他的子孙后代所传承弘扬,也被厉家寨人民永远铭记,这种精神不断激励、鼓舞着广大干部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复兴中华民族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进!(区党政办公室 陈砚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