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子曰: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千年培育下,人们相信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,追念久远的祖先,可以使社会风俗归于淳朴厚道。但对丧事的过度操办、互相攀比,却给逝者家属带来沉重的负担。近年来,临沂临港区加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力度,大力宣传树立文明殡葬新风,破除殡葬封建迷信陋俗,厚养简葬、丧事俭办的理念渐入人心。
宣传引领 厚养简葬入人心
丧葬活动大操大办,奢华、铺张浪费的现象过去屡见不鲜,丧事葬礼中的互相攀比,加重了死者亲属的经济负担,更有甚者,在丧事活动中搞低俗迷信活动,严重庸俗化了社会风气。因丧致贫、因丧返贫现象不同程度存在,不少丧属苦不堪言。
厚葬不如厚养,血浓于水,生前尽孝才最孝。摒弃去世后攀比、时髦、大张旗鼓的祭奠,让祭奠回归理智、回归自然、回归文化,这才是真正的为后之道。临沂临港区从宣传引导入手,充分利用电视台、广播喇叭村村响、报纸、网站、宣传栏,并发布《致全区人民一封信》《致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一封信》等,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教育,让殡葬改革政策家喻户晓、深入人心,引导群众树立文明节俭、生态环保、集中安葬的新理念、新风尚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示范作用,大力宣传党员干部带头推动殡葬改革的先进典型,努力形成党员干部带头、广大群众参与、全社会共同推动的殡葬改革良好局面。
村民自治 丧葬程序规范化
在壮岗镇南竹园村,一幅幅写有《南竹园村红白理事会章程》的制度牌整齐上墙,树起了红白事简化、老百姓减负的文明新标杆。
在深化殡葬改革,推动移风易俗工作中,临沂临港区注重发挥社会组织、群众自治组织和村居红白理事会的作用,进一步规范殡葬行为,调动广大群众移风易俗的积极性、自觉性和主动性。围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,发动群众讨论修订村规民约,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,每个村成立村民红白理事会,积极推行丧事俭办,破除陈规陋习,并结合各村实际,规范、简化治丧程序,倡树文明新风;积极引导群众树立生态文明环保的殡葬新理念,弘扬优秀传统文化,进一步简化丧事程序,彻底摒弃披麻戴孝、焚烧纸扎等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丧葬陋俗,用黑纱、白花代替披麻戴孝,鞠躬代替磕头,鲜花、花圈代替烧纸,逐步改变过去大操大办、讲排场、比阔气的不良风气,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和接受。
目前,全区150个村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,并在室外显著位置建设了红白理事会宣传栏,公示红白理事会领导小组、章程、办事标准、办事标准、办事流程等。红白理事会严格按照章程办事,帮助群众节俭操办丧葬事宜,改变了过去大操大办现象,减轻了群众的负担。
“现在丧事都有红白理事会帮着张罗,不用大摆宴席,也不搭台唱戏,再也用不像以前那样大操大办,我们的负担减轻了,给亲戚邻居也省了钱。”南竹园村村民王运国告诉记者。如今,丧事简办、限塑禁炮、文明安葬这些新风俗悄然在全区农村流行,村民打心眼里高兴。据了解,全区丧事办理由过去的5天左右普遍减少到现在的1-3天,吹鼓乐、跳舞现象已销声匿迹,“厚养简葬”新风尚逐渐形成。
殡葬惠民 移风易俗树新风
殡葬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群众工作,既要尊重群众意愿,又要回应群众关切。在推进殡葬改革过程中,临沂临港区出台惠民殡葬政策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,引导群众文明殡葬。
惠民殡葬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公益性公墓安葬,这既是减轻群众负担、节约土地的重要抓手,也是打造绿水青山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。临沂临港区大力倡导生态绿色殡葬,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布局,以镇为单位设立公墓,倡导绿色节俭安葬方式,既方便群众祭祀,又保持与当地生态相协调。
据了解,目前全区共有9处公益性公墓,其中坪上镇岸顶公墓等4处公墓正在进行改造提升,预计到年底全部竣工。“按照最新的公墓建设标准,新建墓穴一律使用卧碑,按照每亩地建造墓穴200套即400个单穴的标准进行建设,有效节约集约用地。”区社会事业局工作人员刘秀清介绍说,公墓还将高标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和绿化美化提升,达到“一处公墓就是一座公园、一处公墓就是一片园林”的效果。下一步,公墓内还将建设树葬、花葬、草坪葬等生态殡葬服务设施,引导群众生态安葬。
除了建设公益性公墓,临沂临港区还实行“六免一补”政策,由市区财政承担殡葬过程中涉及的遗体运输费、火化费、骨灰盒费、公益性公墓使用费等费用,并对旧坟迁移给予一定补贴,切实减轻群众负担,真正实现殡葬改革惠民利民。(王海燕 刘秀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