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,临港区紧扣“以产出支撑全市进位的强劲增长极”功能定位,锚定“争创国家级开发区”奋斗目标,全区GDP同比增长7.3%;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.2%、全市第1;完成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6.1%;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.4%;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9.2%、全市第1。一组组鲜活的数据,凸显临港区强劲有力的发展脉动。

做强链条、做大集群,构筑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。精品钢基地规模效应凸显,落地上下游配套项目23个,山钢永锋、钢投特钢等一批钢企成长为产值“百亿级”企业,山钢永锋二期240万吨超薄板材、有色金属70万吨不锈钢热轧、永安昊宇60万吨高端无缝钢管、钢投新能源116万吨焦化、氢能产业基地、佰谊新材料等一批新建项目建成,精钢交易中心二期、华兴源智能海工船板、永锋180万吨焦化等项目扎实推进。精钢交易中心提质增效,一期入驻钢贸商、加工商55家,实现交易额同比增长77%,一二期全部投用后,年可实现深加工350万吨、交易额1000亿元,实现“商仓流园金”一体化发展。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势强劲,魏桥新能源商用车上市交付,年产5000台DeepWay智能重卡正式下线,总产量突破1万台。智能制造产业稳步推进,建成悦欣机械等产业链项目4个,招引落地港发建材300万台消防钢瓶、银鑫机械等项目4个,集聚效应持续显现。钢焦化氢产业协同耦合,钢投新能源焦化、氢能产业基地、和正新能源等项目竣工试产,“钢-焦化-氢”四位一体循环低碳发展模式初步构建。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,布局锆钛及石墨矿全产业链,先后落地锆钛项目4个,新增5万吨可膨石墨、3万吨石墨纸等入园项目3个。绿色化工产业聚链成群,推进方舟二期、和正新能源等项目,初步形成抗氧剂、新材料、新能源等产业链条。

招大引强、培大育强,夯实跨越赶超的坚实根基。坚持“项目为王”理念,实施省市区重点项目86个,13个重点项目开工率、投资贡献率、投资完成率均居全市前列,35个项目实现投产,形成纳统产值近100亿元。新签约项目113个、总投资381亿元,到位资金100亿元。推出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主题服务场景34个,创新实施“帮代办”“园区事、园区办”审批模式,新开办企业全程网办率达99%。
科技引领、创新赋能,点燃追新逐质的强劲引擎。深入实施“翅膀工程”,推进产业链、创新链、人才链、资金链“四链融合”。赋能产业链,加快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,新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、国家级绿色工厂2家、国家级绿色供应链企业1家、省级“晨星工厂”3家、省市级工程研究中心5家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企业2家;全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家,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占比达到65%。升级创新链,发挥方舟创园基地带动作用,引进转化科技成果7项;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研发攻关,全球首条万吨级纯氢冶金示范生产线正式运行。申报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12项,引进乌克兰国家科学院院士1名。雷驰汽车等7家企业成功申报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工程项目,企业创新的底气更足、动力更强。

以产兴城、以城促产,实现配套服务的能级提升。新建道路2条、改造5条。投资60亿元的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项目通过国家部委初步验收,全区铁路通车总里程达60余公里,实现货物运量2560万吨,4座新能源智能充换电站投入运营,省际新能源重卡专线全线启用,“新能源+港公铁”多式联运大循环全面打通。投资9.3亿元、入选省第五批试点项目的精钢基地增量配电项目开始供电,园区配套服务能力全面升级。总投资60亿元的精钢基地城建配套区各大板块陆续交付,城市品质、能级实现“双提升”。
征程万里风正劲,奋楫扬帆再出发。临港区正锚定站稳全市第一梯队、冲刺全省第一方阵“双第一”任务目标,树牢“产城融合”发展理念,建强“4+2”现代产业体系,在顺势中突破创新、在乘势中激流勇进,奋力谱写“蓝色临港绿色钢城”新答卷!